繼續閱讀

紀錄片中所謂的'真實'

blog02 288這次去看的紀錄片中有一檔我想看的,時段不允許而沒法去,昨日看到有一場相關座談會[家的變貌],就報名進去聽。

有點討厭的是,以拍攝家庭影片為主題的紀錄片,在台灣是從民國五十年代左右開始,我想看充滿懷舊氛圍的舊片,座談會卻鎖定在近十年,雖然有點後悔,可是自己報名進去的,只好等待兩個小時過去。

無論如何,有聽還是有些收穫的,在最後結尾的提問中,有人提到拍攝家庭題材的紀錄片要如何才能達到"真實"這一點?如他所言,這場座談會有好多相機,攝影機,連觀眾的他都不能保持平常心了,如何能讓紀錄片中的人物真實流露情感而非演戲?

這一點我看[在路上]時也覺困惑,我看到的劇本是演的,那真實度究竟有幾分呢?
台上的主持人倒是給了蠻好的答案-沒有人能夠無視攝影機的存在,只能去習慣它;而人們意識到自己'被拍攝紀錄'時,也會跟著有所動搖~有的人特別害羞,也有人反應太過over,這完全得依靠導演剪接時的智慧,畢竟他才能判斷這是不是他想呈現的啊!

2 則留言:

惟心 提到...

話說,我們唸文學的說,只要經過另一個人的操作和重現,就不會有所謂的「真實」,即便是標榜著寫實的紀錄片。XD

hsumolly 提到...

to 惟心:

說的也是,我覺得'人的主觀意識'是一定存在的;所以我想拍的好的紀錄片是讓妳很自然的接受其中的'事實',而拍的不好的(我不喜歡的啦)則是讓人感到冗長生厭,觀念又跟我不同。
這是沒有學院根據的"懶人二分法"(^^)

不過我很喜歡的那部[在路上],則是用影像紀錄出來的真實,劇情也許有編排,拍到的城市風景卻是無所加工;背景中偶會看到馬路上的行人,施施然行禮,相遇,一兩個人發現了攝影機出現的忸怩閃躲之色,很好玩呢。

關愛的眼神